​走进HERA的世界 钓技篇之底钓 二十一 大家好!盛夏已至大家通过我们这么长时间的介绍一定了解到了很多关于HERA方面的知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是否对钓鱼有了新的感受呢?
之前一期我们详细的介绍了HERA钓法中底钓的各种具体的钓法和原理。这一期我们将进行底钓部分的结尾,跟大家再聊一聊我们国内应用HERA钓法最多的场景:野钓底钓。
野钓是我们钓鱼人向往和常常要去的。几乎每一个省份都有合适野钓的场所,大到大型的湖泊,河流。小到山间的小型水库等等。通过这么些年的实践,HERA钓法在我们的水库中也能发挥相当的威力!
虽然HERA钓法比较适合淡水垂钓的各种场合,但是还是会有一些限制,比如水流比较湍急的河流,水深特别浅的溪流等等。这些场合多是有水流造成线组不稳定,以及粉状饵料不能很好的存留被水流冲散。另外水流超过一定程度也不能让浮漂正确的反映出动作,这是比较受限制的条。
但是适合台钓以及HERA钓法的地方还是更多一些。常见的水库,流速相对缓慢的河流,有稳定回水湾的溪流,以及自然水域中有静水的各种水塘等等。在各种各样的水域中如何选择合适的钓点不是我们文章讨论的范围,我们想为大家介绍的是作为初学者,在到达钓点之后如果按照顺序去组装钓具,根据情况进行的基础设定这些问题。
一般的理解,HERA钓法希望的是比较深的水深,鱼密度比较高。才能合适HERA钓法。其实并不是这样。在日本,HERA钓法也会分成两派,一派是专门钓管理池,参与各种各样的比赛。另一派可以说是休闲派。特别喜欢去各种各样的野钓场。每年5-7月去寻找大体型的HERA。
在我们这边也是一样。池钓和野钓永远都是两种玩法,甚至是两套装备。那么池钓和野钓的区别在哪里呢?首先池钓的对象鱼是相对比较固定的,钓鱼人到了水边就可以知道目标鱼的品种和,大小以及密度,还有池塘的水深等条件,再决定自己所用的竿长和线组,钓法饵料浮漂这些就很自然的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
而野钓就完全的不一样了。这些条件如果不是经常去的钓场,或者是没有钓友介绍那可以说是完全的没法判断。对于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首先要探测出已经选择钓点的水深。探测有很多种方法。最轻松的是用现在流行的无线探鱼器。这种探鱼器可以和手机相连,用线拴好之后投放在自己面前的钓点里,根据手机收到的信息马上就可以知道水深。再慢慢的往回拉,也很容易就知道面前水底的坡度甚至有没有鱼群活动。判断出水深就可以决定自己所用的竿长。 如果所在位置人和动物活动频繁相对来说比较嘈杂,那么还是要尽量选择更加长一些的钓竿钓远点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如果是比较安静的水面,坡度比较小的时候竿长选择比水深深一尺到两尺就比较合适。这样进行找底和投放饵料相对都是比较方便的。 如果没有探鱼器这样方便的设备,那么只能是通过钓友的经验去了解水深状况。根据这样的信息去自己选择合适长度的鱼竿。还有一种比较常见得测水深的方法,就是携带一支相对比较长的振出竿,做好主线之后用彩色的标记太空豆隔一段放置一种颜色,挂上方便抛投的重物,根据露出的太空豆去判断自己抛投点的水深,反复抛竿观察标记太空豆就可以知道水底大概的状态。
野钓用的竿通常比池钓要长一些,对应的浮漂号数也相对大一些。前文介绍了抛竿的手法,野钓特别是有坡度的地方,如果没有注意抛竿的手法那么主线倾斜找底不正确的情况就会更严重。这一点是希望大家特别要注意的。
大概知道了水深,选择了合适用的竿下一步就是根据水深和竿长去选择我们使用的浮漂。
选择浮漂号数的公式: (竿长-水深)/ 2 + 水深 = 选择浮漂的号数(漂身长厘米数)
因为野钓的水底不确定平整,所以在实际调漂找底之前我们先要做的工作是去取一段超过浮漂浮力的铅,装到铅皮座上。把浮漂拉到预定水深的位置,抛投下去。并调整让浮漂尾目露出水面。然后按照正确的抛竿方式反复抛投,并记住浮漂尾根据抛投点的不同,露出目数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就可以判断我们选择钓点水底起伏的状态去熟悉钓点。
找到水底,并记录好水底起伏的变化之后,我们需要装好子线并把浮漂向下移动。如果上一步找到的确实是水底,那就可以浮漂向下移动2-3个子线长度。确保调漂的时候鱼钩处于离底的状态。这时候就可以仔细的调整浮漂了。
浮漂调整之后,再次抛竿进入钓点,需要多等一段时间确认子线和鱼钩下落到位,浮漂露出的目数确实是预定的调目之后就可以进入下一步比较关键的环节:找底。
野钓的时候找底特别重要。水深比较深,鱼大小不一。特别是专门针对鲫鱼的时候,饵料不会特别大,比重也没有那么重。所以找底正确就可以正确的反应出有效动作,否则就很可能浮漂乱动甚至不动。 水深比较深的时候在找底的时候就需要重的找底泥或者找底器。这时候为了让主线绷直,最好是在浮漂下面安装一个辅助增加浮力的小配件-救生圈。这是一小块中间带孔的圆形带有相当浮力的泡沫块。从漂脚插到这个圆形中间的孔里面,再把漂脚插到浮漂座上。然后正常的抛竿,在找准钓点之后,把浮漂逐渐拉到露出一目的位置。并用标记太空豆标记好加上找底泥之后漂尾拉到一目这个位置。
这个就是初始的水深状态。无论之后出现什么样的变化,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所以这一步一定要仔细的走好。
在标记好水深之后,把浮漂上拉到预定的调目位置,这个时候前期的线组方面的准备就算是完成了。各位心里要有准备,在实际垂钓的时候有可能因为水底的酱层被鱼扰乱造成的水深有很小幅度的变化。在发现这样的现象的时候可以根据最初找底的状态去再次调整。 找好底之后的下一步就是选择饵料。底钓,特别是底钓的饵料有几个要求。
1底钓饵料的比重 作为底钓来说,肯定是围绕着水底进行的,如果饵料比重不够,首先下降的速度就慢,那就意味着在下降的途中会有很多一部分饵料损失。只是损失一部分饵料也没有大的问题。另外的问题就是损失这部分饵料也会下落,给正常底部尺而的鱼就带来了不好的结果。那就是鱼的上浮。因为散落的饵料也以比较慢的速度下沉,所以势必会吸引周围的鱼在实际的钓点上方等待吃饵。这样一来,对主线靠近铅的位置和下面钩饵会带来一些不正常的触碰。让浮漂动作产生混乱的状态。还有一点就是在饵料到位之前有一部分融散的话,那也会给在水中层摄食的小杂鱼带来吃饵的欲望,所以会在饵料下落的过程中袭击下落的饵料。这也是野钓经常碰到的情况。比重合适的饵料会加速下落的时间,又不至于重到落地后重重的压到酱层里面。
另外就是水深和比重的关系,深水大比重,浅水适当的比重。这个在制作饵料的时候是要考虑到的。
2底钓饵料的粘性和雾化性 底钓饵料既要控制早期落水之后的雾化,而且也需要关注临近到位和到位之后的雾化。饵料真正落地之后又不能不雾化一直是比较粘的球。还要有一定的雾化性才可以诱鱼。所以掌握底钓饵料的粘性是非常重要的。
雾化性在底钓来说是落地之后打开的速度。通常认为雾化性和粘性是相对的。一般希望的底钓饵是在到位之后呈现逐层脱落的感觉。尽量不是整个散掉。
3底钓饵的颗粒 这里面说的颗粒并不一定是指养殖用的颗粒。野钓来说鱼种多种多样,饵料的成分也会跟着鱼有一些变化。基本上从春天开始,动物蛋白类就逐渐的靠向植物类的饵料,到了秋冬,又从植物性饵料逐渐靠近动物蛋白类。这并不是特指HERA一般的淡水鱼是这样的。饵料的颗粒指的是饵料雾化之后存在的状态。
现在的饵料中底钓饵大概分为蛋白类,养殖颗粒类和麸类饵。无论是哪一种饵料,最终融散之后就成为了渣子或者烟雾状或者是絮状。这些状态的饵料雾化之后也有着不同的诱鱼效果。
4底钓饵的软硬 饵料的软硬对鱼的适口性有非常大的影响。对不同时期的鱼,不同种类的鱼,鱼饵的软硬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理解钓比较难钓的鱼要用比较柔软的饵料,比较快的鱼和比较乱的鱼就需要稍微硬一些的饵料。
对于小杂鱼的影响,如果用的比较硬,小杂鱼叼住鱼饵会让整个鱼饵有一定的位移,那么就会影响到浮漂。给我们判断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个时候如果用到了比较柔软又有一定雾化的饵料,小杂鱼在攻击饵料的时候就可以自然的脱落掉一点点,基本上不会影响到整个饵料和浮漂。
根据以上几点去设计饵料的结构也是很有意思的。前文我们介绍了几种底钓饵料的制作方法,这里不再赘述,但是希望大家在野钓的时候要根据季节和鱼情以及水深去正确的判断。
饵料做好之后就可以正式开始垂钓了。在野钓的时候尽管找底都是正确的,但是水底有坑洼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没有办法过分的要求浮漂露出的目数就是自己预定的目数,一般来说如果饵料比重合适,浮漂差三四目都没有问题。但是经常性的达不到预定的钓目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尝试移动浮漂去找到合适的钓目。
先期诱鱼的时候饵料可以做成带棱角的形状,这是有利于雾化的形状。饵料如水到位后可以少等一段时间,直接提竿抽散饵料。让打开的饵料散落在水底。逐渐随着抛竿越来越多,钓棚内的饵料也就越来越多。直到浮漂开始有触碰动作,就可以稍微的等待了。
底钓的触碰大部分是浮漂的轻微的上浮或者颤动。这些都是有鱼在钓棚活动的标志。在野钓实际垂钓和池钓最大的不同是野钓的环境和鱼情相对复杂,有很多饵料没有到位的动作是非目标鱼带来的干扰。这些纷杂的动作需要我们去观察和分辨。
在我们野钓的时候尽管鱼情比较复杂,但是我们的目标鱼应该是有规划的。所有的线组,鱼竿,饵料等等都是根据目标鱼去设定。通常目标鱼的设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型鱼例如鲤鱼草鱼,青鱼鲢鳙这一类。钓这样的大体型鱼,主线和子线尽量要选择比较结实的粗线,竿也是需要选择专门针对性的振出竿。这样的话钓这样的对象鱼还是比较安全的。另外一种是小型鱼和中型鱼,例如鲫鱼,鳊鱼,黄尾和一些类似的鱼种。这样的鱼冲击力小,我们常用的并继竿能充分的发挥作用。线组方面如果是一般的鲫鱼,主线在0.8-1.0号左右就足够发挥作用了。子线对应的0.4-0.5左右对于一两斤级别的鱼都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大部分钓友对于线组的认识就没有那么分明。大多数朋友在野钓的时候比较考虑“综合性”。线组和竿的选择都是需要大小兼顾的性能。理由也很简单,在野钓的时候目标鱼并不明确。对于下一条是什么鱼,多大的鱼似乎永远是悬念。所以选择线组和竿甚至饵料都是偏向综合性比较强的这一面。
选择综合性还是有针对性的目前来说似乎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我们的观点其实很明确。绝对是选择有针对性的。就目前来说我们在野钓的时候其实很多朋友喜欢钓的鱼种是不一样的。有喜欢钓大体型鱼像鲤鱼,草鱼,青鱼等。这些鱼也是在国内最常见的鱼种。还有一些朋友比较喜欢钓鲫鱼这样的中小型鱼,吃口动作明确,也不会很耗费体力。
对鱼大型鱼的线组和鱼竿来说,钓到小型鱼其实有点无味。竿的弧度发挥不出来,浮漂的动作也不算是很好。尤其是钓大体型的鱼钩,对于小点的鱼来说入口性很差,当然说不上会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很多钓友把线组和钩的号数降低,希望钓到小一点的鱼也可以有所反应,但是忽略了另一个问题。真的碰到了大体型的鱼,那整体的强度又不能很好的保证,经常会有断线跑鱼的现象发生
反之,钓小型鱼的线组比较精细,碰到大鱼的时候就根本没办法保证强度。但是为了能钓到面前水域中相对大点的鱼,在钓中小型鱼的基础上把线组加粗,对于本来的目标鱼-中小型鱼来说又比较尴尬,吃口得不到很好的反应。而碰到大鱼的时候,这样仅仅加粗了一点点的线组又不能保证绝对的强度,也是很容易断线跑鱼。
所以说要是用的线组比较综合的话避免不了会舍弃一些。我们建议首先要自己选定目标鱼种,然后根据当时的鱼情和水情去选择最合适的钩,线,竿以及浮漂和饵料。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钓到自己想要的目标鱼。但是自己心里也有准备,目标鱼之外的鱼很可能上钩。但毕竟不是目标鱼。跑鱼或者反应不出很好的动作都是很正常的。
在野钓的时候其实鱼比普通池钓的鱼更谨慎。野生环境的鱼对人以及其他动物的活动很敏感,首先鱼感知到岸上有异常的动静,基本就不太会靠近岸边摄食。这个时候用长竿的效果是比较好的。有这样的说法:“在水库钓鱼,用多长竿就能钓多大的鱼”。意思是钓鱼人用的竿长,相对钓到的鱼就大一些,用的竿短,相对钓到的鱼就小一些。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饵料来说钓大鱼的饵料和小鱼的饵料也当然是不一样了。所以到了野钓的场合我们真的是首先应该去决定好我们到底要把哪种鱼作为垂钓的对象鱼。有了这样的目标以后的一切准备都应该围绕着目标鱼来展开了。
拿我们最喜欢钓的鲫鱼为例。天性就比较胆子小,受外界环境影响比较大。在野生水域中短一些的竿能钓到的多是幼鲫。但是要钓到大体型的鲫鱼还真的是需要完全安静下来去等候的。 另外一点野生鲫鱼吃饵的动作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很多,尤其是在深水。体型偏大的鲫鱼吃口往往更加微小,尤其到了秋冬季节。一般尾径1.0左右的浮漂反映出动作来说很可能不超过一目。这是在使用比较合适的主线和子线的情况下。 如果号数加粗那动作就会更小。这一点我们喜欢玩野钓的朋友一定要注意。
在非旺盛期或者垂钓的钓鱼人比较多环境嘈杂的情况下,鱼吃口的幅度会明显的下降。这一点是和池钓没有什么区别的。浮漂下顿的幅度小到1/3目1/2目的吃口是很常见的。如果要是中尺以内的竿还比较容易观察。如果是用长尺竿,那这么小的动作幅度就比较难观察了。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挑选合适的浮漂去配合这样的吃口动作。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底钓漂的漂尾。偏旺盛期的尾比较长,尾目的目格也比较大尾径比较粗。这样都是比较便于观察的。
偏向寒期的浮漂,尾径细,尾也相对短,尾目的目格也是比较小的。这样的浮漂对小的吃口动作反应相对比较明显,但是长竿如果用这样的漂有可能因为尾目的目格短小而视认不清。如果钓友使用长竿,垂钓的时候赶上了吃口比较弱的情况。那我们建议挑选一支身径和尾径相对比较细的底钓漂,细尾径相对比较长的目格是最佳选择。用这样的漂的时候,调目一定要精细的设定准确。钓目因为吃口小,我们可以选择半目为单位。这样做就比较容易观察到相对比较微小的动作了。 在野钓的时候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闹小鱼。闹小鱼的时候更要控制抛竿的手法,让铅坠带着饵料直接垂直的掉落到钓棚是很重要的。另外要注意的就是饵料。柔软雾化慢,比重大的饵料就比较合适。以小鱼啄咬的时候不会影响到整个饵料为准。
另外就是对子线长度和钩距的调整。虽然野钓和池钓大有不同,但是子线在水底的状况是相同的。鱼多乱缩子线,鱼少慢加子线这是需要我们具体掌握的。钩距影响的是两颗饵料落地后散落的距离。需要诱鱼或者水下坡度比较大的时候钩距在不影响子线弯曲程度的状态下尽量大。相反的情况下,鱼多比较乱,或者体型小,就应该适当的缩短钩距。但是无论如何。底钓的钩距还是有相当的限制的。正常的调整范围在3-10cm之间。最常用的是5-7cm。
关于HERA钓法中底钓的部分我们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其实关于底钓的话题还有很多。我们更希望有机会大家通过实践再和我们继续的交流下去,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提高! 下一期开始我们由浅到深的为大家介绍HERA钓法中的宙钓部分。谢谢大家对我们的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北京钓道无限运动发展中心-酷鱼网 北京HERA钓法技研会
|